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协办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颁奖与年会承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出版合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学术支持:《装饰》、《世界建筑》
第1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发起,其前身为 “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 会联合16家主要设计高校发起于200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作 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国1570所高等学校的参与。登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设计竞赛平台 的高等学校,从2003年第1届的78所,到2014年第12届的293所,12年来共有275所院校的学 生获得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奖项。“学年奖”业已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奖项,交流 与竞赛的互动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有效整合。
为进一步将学年奖办成跨学科及关注人居环境为主题的教育交流平台,提升学术品质,使其成 为可持续的优质人居环境设计教育交流平台,发挥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与建筑学院联手改组原活动,构建更为强大的评委阵容,使其成为清华大学在人居环 境设计领域的一项优质品牌活动。活动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乡规 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为评审质量提供了 有力保障。人类的营造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专业 分化走向精微;另一方面又对设计师的宏观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有句古话:尽精微, 致广大。既是对设计境界的描述,也可理解为这一对趋势的反映。人居环境理论的提出正是建 立在学科分化的现实基础上,力图以走向整合的环境意识来克服由于分化带来的专业隔阂,以 构建更为健康的人居环境审美体系。学年奖的改组无疑为实现这一学术理想又向前迈出了坚实 的一步。交流需要平台,也要有良好的机制和规范,经过改组的学年奖将为中国的人居环境设 计教育提供更大的助力,让我们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更好地向前奋进!
顾问 | |
王建国 |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
毛其智 | 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 |
杨锐 | 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 |
主任 | |
谭平 |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郑曙旸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庄惟敏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副主任 | |
何洁 |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方晓风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张利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委员 | |
马克辛 | 鲁迅美术学院 |
王铁军 | 东北师范大学 |
龙灏 | 重庆大学 |
过伟敏 | 江南大学 |
朱文一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孙一民 | 华南理工大学 |
孙世界 | 东南大学 |
孙澄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杨豪中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吴卫光 | 广州美术学院 |
张月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张书鸿 | 东北大学 |
张悦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唐建 | 大连理工大学 |
黄一如 | 同济大学 |
梁雯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董雅 | 天津大学 |
宋立民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邵健 | 中国美术学院 |
赵军 | 东南大学 |
秘书长 | |
方晓风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张利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马浚成 |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副秘书长 | |
王旭东 |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
任艺林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叶扬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周志 | 《装饰》杂志 |
戴静 | 《装饰》杂志 |
联合主办
清华大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协办单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
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颁奖与年会承办
四川美术学院
学术支持
《装饰》 《世界建筑》
活动支持
清控人居集团
筑巢投资集团
中国各类开设城市设计、建筑学、景观学、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含港澳台地区)
注:可学校组织参加,也可个人参加。
第一类:专业奖项
A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组 |
|
建筑设计 |
金奖3名 银奖5名 铜奖10名 入围奖若干名 |
城市设计 |
金奖3名 银奖5名 铜奖10名 入围奖若干名 |
景观设计 |
金奖3名 银奖5名 铜奖10名 入围奖若干名 |
室内设计 |
金奖3名 银奖5名 铜奖10名 入围奖若干名 |
B 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组 |
|
景观设计 |
金奖1名 银奖2名 铜奖3名 入围奖若干名 |
室内设计 |
金奖1名 银奖2名 铜奖3名 入围奖若干名 |
评委会根据每年投稿的数量、质量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
奖 项 |
评定资格 |
优秀指导教师奖 |
参赛作品得到铜奖以上学生的指导教师 |
优秀组织奖 |
组织5组学生以上以集体报名形式参赛的院校 |
以个人名义参赛的作品获奖不作为优秀组织奖的评定资格。
1 应体现对社会、文化、历史及环境的关注,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2 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问题意识;
3 清晰地表达设计分析思路和设计思考过程;
4 设计的调研和分析,也即其设计思维和设计逻辑应该是设计的一部分要特别体现出来,倡导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符合设计目标逻辑的设计成果;
5 包含符合国家相关专业规范要求的完整的设计图纸内容;
6 通过效果图、实体模型照片等方式客观真实地表达设计效果与设计意图;
7 关注结构、材料构造、及设备技术条件等工程技术可行性问题;
8 版面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完整、表达清晰。
本次参赛主题:空间与文化。
参赛作品以各高校本科、研究生课程作品或毕业设计作品为主,无论设计作品实际图纸数量的多少和版面尺寸的大小,所有交送参评的作品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无效作品,不进入终评程序。
1. 提供参赛资料包括3部分:
专家评审部分:
JPG文件数量为10—20页;为方便专家评审,图片尺寸为1600宽×1200高(像素)(精度200dpi);每张图片大小不超过10M;这一部分不得出现参加院校、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
设计说明应结合调研分析和设计流程进行,不单独列出;无设计说明、只有效果图的参评方案视为放弃参评;
动画和PPT文件无效。
出版使用部分:
提供主要分析图和方案设计图纸的JPG文件:一般应包括主要的分析图、平、立、剖面图和彩色效果图。文件应为原始图,无需排版,每张图纸尺寸约为A4大小,精度为350dpi,数量为10-15张。
提供相关说明文字: 1参赛信息;2方案设计的整体说明;3对所有提交的出版图片文件的图注(图片命名+说明)。
展板使用部分:
提供JPG文件,并按A0竖向幅面排版制作,精度至少为200dpi,以便满足展览需要,数量不超过5版。请在模板中的指定位置添加参赛信息(参赛类别、学校、姓名、指导教师、作品名称)。
2. 为保证一定的参赛作品质量,各参加院校的参赛作品须由校方推荐,并提供推荐意见。没有校方组织的各院校学生可自行报名参赛。
3. 为提高评审效率,各高校可以以学院、系为单位参加。各参赛单位推荐作品最多不能超过10件,超过部分视为以个人名义参赛。
参赛单位和个人请登陆“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官方网站www.xuenianjiang.com,通过在线平台提交作品,交件截止时间7月1日。
各类参赛作品经组委会秘书处分类初筛后,将进行三次评审,分别是初审、复审、终审,时间分别是初审:7月,复审: 8月,终审:9月,颁奖:10月。
参赛单位须交纳人民币1000元作为评审费用(单位每个专业参赛不得超过十组作品,超过数量视为个人参赛)。不经过院校组织自行投递作品的学生,每份作品须缴纳人民币100元作为评审费用。参赛院校及学生须依据活动相关信息将评审费汇入清华大学账号,无此记录者不具备参评资格。
户 名: 清华大学
银行帐号: 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银行: 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汇款内容务必注明: “2017学年奖”,并注明汇款人姓名单位
(未注明将无法识别汇款项目)
请保留汇款凭证复印件。如参赛单位需开具发票,请在作品提交环节上传汇款凭证电子文件(通过扫描或拍照获得的JPG格式)。并在系统中登记发票邮寄地址、邮编、收件人、联系方式,如未收到请于9月20日前致电秘书处。请关注学年奖官方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会公布索取发票的要求。
*参赛作品、参赛资料表格、参赛费汇款凭证电子文件,均通过在线平台完成提交。线下邮寄均不给予评审。*“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官方网站www.xuenianjiang.com
所有参赛者文件必须齐全,否则无参评资格,作品均请按照要求署名和提供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活动组委会有权刊登及出版、展览本次活动作品,以作宣传之用,不再另付稿酬;
凡参加本活动的设计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身权利内容,涉及到相关法律问题,一切后果由作者自负。
一件作品只能参与一个类别的评选,不接受多个类别投稿。
*每件参评作品的作者不得多于5人,作者(设计小组)多于5人的作品视为无效作品。
作品提交前请详细检查专家评审部分的电子文档已经清除作者、导师、院系等相关信息。在评审中如发现有相关信息的作品视为自动弃权。参评电子文档严格按照参评要求提供,不符合规格者也视为自动弃权。
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活动组委会所有。
联 系 人:文霞 王旭东
联系电话: 62798271 、15711323708
微信公众号:China-rjxnj
电子邮件:xuenianjiang_msc@163.com
网 址:www.xuenianjiang.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0
邮 编:100084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
2017年3月
第一条 学年奖是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教育的交流平台;致力于促进各高校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学术理想,坚持开放、交叉与融合的活动理念,积极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动特色创新。
第二条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教育年会暨学年奖(以下简称学年奖)主办单位为清华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单位: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指委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组委会全体会议决定的学年奖活动事项,制定本章程。
第三条 学年奖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是学年奖的最高决策机构,依照教育部和住建部对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的要求,统筹负责活动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事项。组委会召集单位为清华大学。
第四条 评审委员会是学年奖的专业咨询与奖项评定机构,依照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4个一级学科分别设立,向组委会负责。
第五条 组织委员会秘书处是学年奖活动的执行机构,总体协调活动的各项事务,向组委会负责。
第六条 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活动包括: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竞赛、教育年会与地区论坛。
第七条 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竞赛。根据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教学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的专业奖项与评审标准,以各校教学计划内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作为提交内容。每年年末在组委会全体会议决定的承办单位所在地举行。教育年会与学年奖竞赛颁奖同时进行。
第八条 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教育年会。年会主题、承办单位、会议地点由上一年组委会年会确定,每年年末在学年奖承办单位所在地举行。论文征集、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书面交流、成果结集出版等学术活动是年会的主要内容。
第九条 中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设计地区论坛。根据年度主题,按照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区域划分,每年3至9月依次在不同高校举办。邀约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组织演讲发表和媒体推广是组委会秘书处协同承办单位一起承担的职责。
第十条 组委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建筑学院)的活动发起者组成(拟邀请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四个专业评审委员会的主席与副主席共同参加)。组织委员会由主任委员3名(由主办单位出任),副主任委员若干,以及委员若干组成。组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清华大学在其组委会委员和评委会委员中提名,经组委会全体会议通过任命。组委会实行轮值主席制,每年由秘书处协调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决定人选。
第十一条 委员应符合以下任职条件: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学年奖章程,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公道正派;
(二)在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已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三)关心人居环境设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有参与学术议事的意愿和能力,能够正常履行职责。
(四)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
第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的构成应具有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科代表性。新任委员人选由各专业评审委员会提名,组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评审委员会主席聘任。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评审委员会的当然主席、副主席,环境设计学科委员是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当然人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指委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各专业评审委员会的当然主席、副主席。
第十四条 对推选评审委员会委员,免除或同意其辞去委员职务,须由组委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委员可连选连任。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知悉与学年奖事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信息等;
(二)就学年奖事务向组委会提出咨询和质询;
(三)在评审委员会会议中自由、独立地发表意见,讨论、审议和表决各项决议;
(四)对评审委员会工作及学年奖事务提出建议、实施监督。
第十七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二)遵守学年奖章程,坚守学术专业判断,公正履行职责;
(三)勤勉尽职,积极参加评审委员会会议及有关活动。
第十八条 组委会全体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方可召开。组委会全体会议实行例会制,与教育年会同期举行。经轮值主席或三分之一以上成员联名提议,可临时召开代表会议,每个专业评审委员会至少1名代表参加,商讨、决定相关事项。
第十九条 评审委员会实行例会制,每年在学年奖会期的举办地召开。(例会主要对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进行终评)年度会议由各专业评审委员会派出代表1至3名参加。
第二十条 组织委员会秘书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在秘书长领导下工作。秘书长在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产生,由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命。
第二十一条 组委会全体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事项,重大事项应经与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在学术问题上,应注意尊重少数人意见。
第二十二条 组委会全体会议根据议题可以召开扩大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或者学校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第二十三条 组委会全体会议可根据需要成立若干常设或临时性的评审组和专题组。
第二十四条 学年奖教育年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内容与流程,由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协调承办单位,每年年初在举办地商定。
第二十五条 学年奖的各类参赛作品均直接报送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分类初筛后,将符合评审要求的所有作品由秘书处分送4个专业评审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学年奖各项活动内容的信息发布时间为每年年初。参赛报名费金额以当年发布的信息为准。
第二十七条 学年奖的评审方法:每年8月中旬由各专业评审委员会主席,在本委员会的评委中抽取人选,报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由秘书处直接将设计稿寄送所选评委进行通讯评审,评审完毕反馈秘书处,再报各专业评审委员会主席审定。
第二十八条 学年奖不以赢利为目的,组委会仅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学术质量的控制,组委会不负责财务事宜。
第二十九条 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可参照本章程制定相应的评审委员会章程。
第三十条 本章程由组委会召集单位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自首届组委会审定通过的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