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空地化几乎成了城市发展话语中的禁忌。然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空地化几乎是无法回避的方式之一,以适应城市定位、使用方式及土地价值等的改变。如何认识空地的“非空”,在延续的发展中,摆脱怀旧式的桎梏,面向积极的未来,是本研究型设计主要探索的话题。
时间是故事记忆的载体。无论是流淌千年的苏州河,还是几栋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都显示出这一场地在时间长河中所积淀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饱含场地记忆的大小故事又绝不仅止于显而易见的事物中,通过对时间作用下的日常痕迹进行挖掘和解读,那些被抹去的或细微易被忽视的物体但同样承载厚重记忆的物体凸显出来,成为基地中不应被放弃的记忆元素。在应对城市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显而易见的或需要深度阅读的痕迹是保留场地特性的有效途径,它们有机会成为场地更新的重要线索。
我们将以体现场地时间性中日常痕迹的现象阐释为切入点,抓取潜藏在日常痕迹里的微妙的、容易被忽略的但具有潜在推动力的事物,与场地关系、规划引导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场地结构和开发策略,同时适应城市更新所要求的城市定位、使用方式及土地价值。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叠加下,容纳空间、结构、使用方式的改变。这种现象要素的结构性定义,使得设计和场地的连续发展有据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