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留已有的且形态较为完整的幼儿园、铜井巷1-3-5号住宅、沿太平南路多层单位用房,拆除铜井巷沿街商业号用房与南侧阻隔了太平南路76号民国建筑群、可类比于“界墙”的七层单位用房;
2)形态上,延续院落的肌理,将现状30*15米,长宽比为1:2的大尺度院落分解成两个小尺度的院落,以社区展览馆为界,东侧为城市层级的公共庭院,而西侧院落则位于新置入的居住社群中心,成为社区层级的院落;
3)建筑类型的选择上,选取院落住宅作为类型,从而实现“街-巷-社区级院落-组团级院落-私有院落-住宅”的多层级空间营造;
4)居住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在沿着幼儿园地块的进深方向,由铜井巷逐渐向街区内部排布,在与民国建筑群交界的位置上转向自西向东排布,从而形成一个L型的居住群主体,并根据产权地块图划分关系,在居住建筑群与民国建筑群之间形成一个小型公共广场。
最终,多个时期的建筑与新植入的建筑和社区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有机的都市庭园。